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

【台灣立報】看守台灣:阿塱壹,不要跟我說再見 20110424

文:徐銘謙(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)

隨著汽車的普及,人們慢慢發現,可以去的美麗祕境已經越來越少了!原本是為了方便去到更遠的地方,從走路、騎單車、騎機車換成汽車,再到開四輪傳動車、RV車,從產業道路、公路、快速道路到高速公路無限蔓延,彷彿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史,無限向自然蔓延,以致到處都是人,到處塞滿了車。於是,我們期待最後的終極祕境。

去年12月台26線公路阿塱壹段在環評大會倉促通過,最後一段僅存的6.9公里天然礫石海岸將成絕響,卻意外引發人潮蜂湧而至,爭相「看它最後一眼」。「告別阿塱壹」、「悼念阿塱壹」之旅成為半年來最夯行程,單日最高達1千人次。絡繹不絕的遊覽車,載滿遊客開到現存道路盡頭,盡可能開到不能開為止,然後花4小時快速走過,再度搭上遊覽車揚長而去,感覺自己人生就沒遺憾了。但是下一代呢?也許,不知道曾經有過美麗,就不會感到遺憾。於是,阿塱壹就真的應驗了眾人的魔咒,成為「留不住的最後處女地」。

對於探祕的一方來說,正是由於未受開發的神秘感,在現世極為罕有而珍奇,當即將消失時反而帶來浪漫的憂傷,成就探秘動機,無論方法是開車或步行,都純粹是消費自然,並未轉換成守護淨土的行動。而對於居住在祕境的一方來說,祕境意味著交通不發達、人口外流、落後邊陲;同時面對的是消費自然美景、不會為在地經濟帶來幫助的遊客,故寧可將期待放在公路開通後,能夠改善經濟弱勢。於是,保存阿塱壹古道與開闢公路就變成了對立的是非題,住在祕境的人也不希望保留最珍貴的自然祖產。

阿塱壹古道本身,在公路總局「技術犯規」地將短短12公里工程切成6個標案,逐漸蠶食鯨吞天然海岸後,剩下這段最後6.9公里,形成「路開一半,不能中斷」的局勢。這個段落海岸侵蝕後退最嚴重,因此古道原本穿越的礫石灘,在今日只能藉助拉繩,攀上觀音鼻高繞下切。繩子繫在強風吹襲下的脆弱小樹上,支撐每日3、4百人到1千人的攀爬,原本有植被的山壁,被人為踩踏加上風雨沖蝕,形成深及腰部的沖蝕溝,步道與崖崩劣化得更為迅速,探秘人潮加速了阿塱壹古道的毀壞。

探秘心態與征服自然、人定勝天在邏輯上一脈相承,無論方法是開車或走路,都只會促成不斷地開發與環境破壞。只有採取行動,無論是寫信連署、上街遊行、向公路總局強烈抗議;或是挽起袖子,參與重新改線、動手作步道志工,到社區協助改善經濟弱勢,才能永久保留祕境,讓後代子孫都能慢行阿塱壹。請不要說再見,我們的阿塱壹。

原文引用:http://www.lihpao.com/?action-viewnews-itemid-10644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