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

【台灣立報】後灣保衛戰系列3:培養環境意識 後灣要走長遠路 20110323

【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】墾丁國家公園1982年正式成立,總面積32,631公頃,是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。從春季開始,沙灘、衝浪、音樂季為熱帶氣候的墾丁揭開長達半年的派對序幕。熱鬧的墾丁大街、獨具特色的旅館民宿為墾丁帶來觀光效益,卻也破壞了當地生態資源。國家公園成立將近30年,不少當地人開始反思,什麼樣的觀光旅遊模式,才能永續經營墾丁。

從小在屏東縣後灣村長大的楊美雲長大到外地工作,開過相片沖洗店、當過國標舞老師,9年前回到故鄉,在後灣開了一間特色民宿。她說父親在日據時期受過教育,覺得留在故鄉沒出息,所以把土地租給別人當養殖場。不過後來養殖業不景氣,也沒有繼續做下去。


■當地居民楊美雲,同時也是生態解說員和巡守隊員,為當地人介紹當地的故事。(圖文/呂苡榕)


回鄉保護生態
回到故鄉後,楊美雲整理過去作為養殖場的土地,買進沙土重新回填,把現在的民宿搞起來。為什麼選擇回到故鄉?楊美雲說:「我一直都想回來,兩個兒子長大後,我就叫他們自己去生活,然後把店收一收,就跑回來了。」毅然決然回故鄉打拚,也讓她和丈夫分隔兩地,「丈夫不想過這種生活,但我又想回來做點事,所以他留在高雄,我回到屏東。」

後灣村戶籍人口約5百名,實際居住在此的大約只有戶籍人口的6成。剛回到村裡,楊美雲想進行社區關懷工作,努力了一段時間之後,最後宣告放棄。她感嘆:「我發現經濟活絡才是最重要的,先把經濟搞起來,才有資格談其它的!」

經濟該怎麼搞,卻是一門大學問。楊美雲說:「地方的人應該做自己的頭家,不應該讓外面來左右。」2年多前,楊美雲在屏南社大接受生態解說員訓練,啟蒙了環境議題意識,讓她開始思考生態旅遊的可能性。近年來,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打算輔導社區自主發展,她和幾個同好去年組成了「車城鄉後灣人文暨生態自然保育協會」,準備承接墾管處的專案,協助地方發展。

居民自主巡守
與楊美雲同一期接受解說員培訓的鄭惠娟是恆春人,因為認識了楊美雲,逐漸參與後灣環境議題的運動。鄭惠娟說,當地人其實逐漸意識到,環境一被破壞消失就沒有了,所以許多地方都出現保育行動,例如後壁湖附近居民推動劃設保護區,「裡面的魚回來以後,浮潛才有東西可以看,否則墾丁除了水上摩托車以外還能給遊客什麼?」


■身為恆春人的鄭惠娟,和楊美雲同在屏南社大接受解說員的訓練,增加了環境意識,並投身於環境運動中。(圖文/呂苡榕)

這群地方解說員組成了巡守隊,每週兩天去巡守海灘附近,進行生態紀錄;另外有兩天從事淨灘活動。這幾年京城集團打算到當地蓋飯店,楊美雲等人憂心飯店破壞生態,重新走上大量消耗自然資源以求發展的老路,加上京棧大飯店在整體計畫上有不少違法之處,更讓楊美雲等人反對飯店的進駐。

墾管處作為矛盾
雖然民間出現反對聲音,但是主管國家公園的墾管處卻與京城集團站在同一陣線,2007年京城集團進行整地,導致後灣陸蟹棲息地遭破壞,近5千隻陸蟹死亡,地方環保團體希望墾管處劃設保護區、進一步保育陸蟹,卻被墾管處以「陸蟹並非保育類動物、開發並無違反國家公園保育目的」為由拒絕。

鄭惠娟無奈的說,1982年墾丁國家公園剛成立時,當地居民和墾管處關係很糟,因為國家公園處處設限,限制了居民的經濟活動,而墾管處也一直沒有在保育和發展中間找到一條平衡的路。直到近幾年,墾管處開始培育在地解說員,讓地方居民擁有環境意識,重視環境資源,並且讓這些資源成為地方觀光的特色。

「但是墾管處一方面培養我們當解說員;一方面自己允許生態被破壞,讓我們覺得它似乎人格分裂。」鄭惠娟說,當年墾管處沒有針對陸蟹進行生態調查,導致開發案規劃在棲地上,現在知道了卻只想將錯就錯,居民覺得很無奈。

雖然地方不乏支持開發的人,認為大飯店將能帶動地方經濟,但鄭惠娟質疑「如果陸蟹都死光了,遊客來後灣到底要看什麼?」面對飯店進駐危機,楊美雲說,擋下京棧大飯店只是第一步,讓地方有自己的經濟活動,培養社區環境意識才是更長遠的路。這段路,才剛剛起步。(完)


■為了守護後灣海灘的浪潮與貝殼砂灘,居民自組巡守隊,要好好守護家園,不讓管理單位與財團破壞天然美景。(圖文/呂苡榕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