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

【PEOPO】阿朗壹古道-琅嶠卑南道訪程 20080925

PeoPo 公民新聞

【公共電視】我們的島 ─ 最後的海岸 20060327



公路,串起了一個個城鎮,縮短了彼此的距離,公路,也切斷了自然的命脈,疏離了人與土地的關係,聽到台東至屏東的海岸公路即將動工,不免擔憂當地是否又將步上墾丁、綠島等­多處環島公路的後塵,於是開始紀錄這一段最後的海岸。

節目網站:
http://web.pts.org.tw/php/html/island/list.php?pbeno=377
http://www.peopo.org/island

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

【商業週刊】低調股東團 買遍墾丁美景 20060821

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周刊第 978 期
作者:呂國禎


屏東佳樂水到台東安朔,一段短短二十公里長的距離,是台灣環島公路唯一一段的缺口,它讓台灣環島公路無法連結,卻因此讓台灣保有一段沒有公路的海灘。十月底,這一段缺口將出現台灣房價最貴的飯店之一,最貴一大床的房間定價二萬六千四百元,超越涵碧樓一大床最貴的二萬五千二百元。 

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

【中央社】墾丁後灣開發 失沙棄蟹兩難 20110322

水資源日專題(3)(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2日電)隸屬墾丁國家公園、曾經海灘潮間帶很寬的屏東縣車城鄉的後灣,因不當海岸生態工法,海水帶走沙、留下礫石遍地;後灣港岸後方濕地是圓軸陸蟹棲地,今已成飯店興建預定地。

【台灣立報】後灣保衛戰系列1:後灣人護蟹 力阻財團殺生20110321

【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】位於屏東縣車城鄉的後灣村,鄰近海洋生物博物館,一如台灣眾多發展落後的鄉村面臨人口外移、產業凋敝的困境,然而,正因未受工業及發展摧毀,意外地保留了自然景觀和純樸的人文。面對都市發展過度膨脹、資本必須另尋投資標的,後灣村因此陷入開發與生存的兩難困境。

1991年海生館成立,設立之初曾向村民保證將帶動地方觀光和經濟,同時提供民眾相當多的回饋條件。20年後的今天,村民確定:他們被騙了!所謂的遊客只不過是遊覽車一車一車載來又載走的「過路客」,這些遊客觀光遊憩的區域僅限於海生館,鄰近的後灣村跟觀光客一點關係也沒有。


■後灣村旁的海生館,1991年正式成立,但是對於後灣村的觀光旅遊業發展,卻沒有多大的幫助。(圖文/呂苡榕)

【台灣立報】後灣保衛戰系列2:渡假村圈地 海灘難親近 20110322

【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】鵝鑾鼻北方1.5公里處的砂島,是一道220公尺長、由珊瑚、貝殼、有孔蟲等生物碎屑所組成的貝殼砂堆積而成的海灘。經過千年沉積形成的貝殼砂在南方耀眼陽光下閃閃發亮。砂島並非屏東唯一擁有貝殼沙的海灘,多年以前,車城鄉後灣村的海灘也鋪滿了這些美麗的貝殼砂。

護砂工程破壞景觀
當地居民、也是保育巡守隊員之一的楊美雲說,5年前政府開始在當地進行護砂工程,「他們先把貝殼沙抽走,再鋪上水泥,然後不知道從哪裡運來鵝卵石和一些沙子,重新鋪上海灘。」而今大部分海灘看起來灰濛濛,透露著悲哀。

除了抽砂、換砂,政府也在沙灘上打上一整排的木樁,作為護砂之用,當地居民大嘆無奈,眼見這樣的工程只破壞了景色,卻沒任何用途。海岸邊還建了一座涼亭和木棧道,就像全台灣的風景區一樣,木棧道突兀地站在海邊,與沙灘格格不入。


■沙灘上立著一排木樁,那是政府5年前進行的護砂工程,部但沒有作用,反而破壞了當地的風景。(圖文/呂苡榕)

【台灣立報】後灣保衛戰系列3:培養環境意識 後灣要走長遠路 20110323

【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】墾丁國家公園1982年正式成立,總面積32,631公頃,是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。從春季開始,沙灘、衝浪、音樂季為熱帶氣候的墾丁揭開長達半年的派對序幕。熱鬧的墾丁大街、獨具特色的旅館民宿為墾丁帶來觀光效益,卻也破壞了當地生態資源。國家公園成立將近30年,不少當地人開始反思,什麼樣的觀光旅遊模式,才能永續經營墾丁。

從小在屏東縣後灣村長大的楊美雲長大到外地工作,開過相片沖洗店、當過國標舞老師,9年前回到故鄉,在後灣開了一間特色民宿。她說父親在日據時期受過教育,覺得留在故鄉沒出息,所以把土地租給別人當養殖場。不過後來養殖業不景氣,也沒有繼續做下去。


■當地居民楊美雲,同時也是生態解說員和巡守隊員,為當地人介紹當地的故事。(圖文/呂苡榕)